世界滚动:对“天干地支”本质的迷失,造成国学糜烂
在“命理学”和“风水学”中,“天干地支”常常是人们解读事物运动变化的重要工具,几乎充满每句话中。
但,它们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?
(相关资料图)
95%以上的人对其懵懵懂懂。大概率理解为:
天干地支是我们古代的一种历法,记录事物产生、发展和消亡的时间历程。 天干是十进制,共十位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;地支是十二进制,共十二位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 天干地支取意于树木,“干”犹如树木躯干,强壮所以为阳。“支”犹树木之枝,弱所以为阴。因此“干”为天干,“支”为地支。 天干地支中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称为十天干,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称为十二地支。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,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。
看完这段话是不是有些茫然若失的“明悟”?似乎明白了,似乎啥没明白。
如同,有人回答“这河底为何有这个漩涡,这些通过漩涡流出去水去了哪里?”的提问。
答案却是:河底的漩涡是因为河底有泄露口,水通过这个泄露口形成了漩涡。旋涡越大说明漏水越多,漏水越多旋涡越大。
这种答案是中国文化中最常见的“懵逼回答”。啥也没有说,又好像什么也回答了。
但“这条河的漏口,到底怎么形成的?”没人回答你。
你再追问,那就是“着相”了。然后就是集体懵逼逼的努力“理解”。互相比赛“背诵古人语录”的能力,说白了就是“拉古人做大旗,拉帮结派镇压你”。
至于事物本质是啥?他也许会心底轻骂一声“谁他妈在乎呢,自古至今都是这么说,我为何不能这样说?”。
如此,认知越来越“同质”,甚至于继承过程中必然的“谣言效应”,天干地支的正确认知越来越糜烂,越来越不明觉厉。最终“天干、地支混同”的论调开始出现。
如“地支中的天干性”一文,这种完全迷失天干地支本质的论点也会出现。
那么,天干地支本质到底是什么?
一,天干,指天道运行的重要方式。其中,天,指天道,即“自然规律法则”,或者精准描述为“法则”,并不包括“规律性”;干,指“重要方式”,干=主干=重要的。指事物运动变化的“方式方法”。
我们古人认为自然规律法则,有五种重要运行方式,所以称为“五行”。(具体详解,在其他文章有解释。这里不多述。)
二,地支,是以地球自转为基准,划分而成的“时间轴”。它表达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“规律性”。
即:
天干→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式方法→事物运动变化的“法则性”。
地支→事物运动变化的时效性→事物运动变化的“规律性”。
二者合一,称为事物运动变化的“规律法则”。
而“地支中的天干性”一文,论点所要表达的认知如下:
图一
图二
如果,论述的是“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中包含有方式方法”,这还让人可以理解,毕竟时间轴确实存在“有快有慢”的时效性(如,相对论)。说这是一种“方式方法”也并非不可。但如上所述,就让人匪夷所思了。
这种,把“规律、法则”混为一谈的认知,充分说明了国学“偏安一隅”的自大和自嗨。总有一种“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”格格不入的“迷之陶醉”。好像“事物运动变化”出了国门就是另一个样子。国内国外太阳不同或者月亮不同。好像自己祖先创造了一套古语解读万事万物的体系,就会与整个人类的解读“互不相容”。
这显然不可能,也不现实。
人类解读事物运动变化,不管古文、英文、日文或者其他任何语系,正确的解读只有一个。不存在互不干涉的解读。
我们肩负的责任,就是把中国灿烂文化,用现代语言清晰表达出来。让世界认知到我们的古贤们,早就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。
而不是“古文今读”,更别说在很多古文与现今语境完全不一样的前提下,直接“古文今用”。
如,古文“无=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”,现代语言“无=没有、不存在”。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,把古文“无为=对起因的探索发现”翻译成“不作为、少做为、顺其自然”。把“无相=新发现”,解读为“没有相”。
这不但贻笑大方,更不是“博大精深”。而完全就是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
所以,首先弄懂古人智慧中基本概念,然后再用现代语言表达清晰,这才是负责任的体现。而不是“以古解古,古古互解”,让现代人懵懵懂懂,其实则表明自己本就糊里糊涂。
一本道学经典也许会帮助大家“溯本清源”。
图三《读懂“道德经”》